96道移液模块:N96如何实现高效精准小体积移液
传统手动移液器因效率低下、误差累积等问题,逐渐被自动化设备取代。其中,96道移液模块凭借并行处理能力与微升级精度,成为现代实验室的“效率引擎”。N96全自动移液工作站通过集成96道独立移液通道,结合空气置换原理与智能控制技术,实现了小体积移液的高效性与精准性,重新定义了实验室液体处理的标准。

一、96道并行设计:效率的指数级提升
N96的核心突破在于其96道独立控制的移液通道设计。每个通道均配备高精度陶瓷泵与独立气密腔室,通过空气置换原理实现微升级液体操控。这种“并行处理”模式使单次操作可同步完成96个样本的移液,速度较传统8道手动移液器提升12倍以上。例如,在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分装场景中,N96可在8秒内完成96孔板的吸液与放液,单日处理量突破10万份样本。
模块的灵活性进一步扩展了应用场景。通过选配定制化支架,N96可兼容PCR单管、八连排管、离心管乃至384孔板,空间利用率较传统设备提升3倍。某三甲医院检验科将N96集成至生物安全柜内,构建了全封闭无菌操作环境,使流感病毒检测的气溶胶污染风险降低90%以上,同时将检测周期从4小时压缩至40分钟。
二、小体积移液技术:精度与可靠性的双重保障
小体积移液(0.5-20μL)对设备精度提出严苛要求。N96通过三大核心技术实现微升级液体的精准操控:
双重液面探测:采用电容式传感器与压力感应模式,可识别0.1mm级液面变化,避免空吸或过量吸液。在CRISPR文库构建实验中,该技术确保了单细胞分选的准确性,将样本损耗率控制在0.3%以下。
防气溶胶设计:吸头内置滤芯结构与负压锁紧装置,可拦截≥0.3μm的气溶胶颗粒。在PCR体系构建中,该设计避免了交叉污染,使批间CV值稳定在1.2%以内。
动态板位识别:通过内置激光传感器与RFID芯片,N96可自动识别微孔板类型、孔位密度及样本体积,实时调整移液参数。例如,从96孔板切换至1536孔板时,系统会自动降低移液速度60%、增加吸液深度0.5mm,确保低体积样本的精准分配。
三、智能化控制:从单一设备到实验室中枢
N96的智能化能力贯穿移液全流程。其搭载的LabOS智能管理平台支持200余种实验协议的一键调用,涵盖基本移液、连续分液、梯度稀释等核心模式。在ELISA标准曲线绘制实验中,系统可自动完成8道梯度稀释程序,将传统2小时的手工操作缩短至8分钟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N96正从单一设备进化为实验室的“智能化中枢”。通过与LIMS系统对接,设备可自动接收实验任务、调度耗材库存,并生成符合GLP规范的电子实验记录。某CRO企业利用N96的物联网功能,构建了药物毒性测试自动化平台:系统根据AI算法动态调整化合物浓度梯度,实时优化实验方案,将传统7天的测试周期压缩至48小时,同时将数据一致性提升至99.5%。
四、模块化与开放性:适应多元实验需求
N96的模块化设计赋予其极强的环境适应性。设备支持2/4/6板位自由配置,并可扩展至8板位模块。用户可根据实验需求选择不同规格的托盘支架,例如在96孔板文库构建实验中,通过选配0.5mL PCR管支架,将N96改造为单管分装专用设备,单次处理量达96管。
耗材兼容性方面,N96支持市面上大部分符合SBS标准的实验耗材,包括深孔板、低容积板、PCR板等非标准微孔板。某肿瘤研究所将设备与CO₂培养箱并排摆放,通过6板位配置实现培养基更换、细胞传代、药物添加的自动化流程,每日可完成200块96孔板的处理任务,较人工操作效率提升15倍,同时将孔间交叉污染率控制在0.5%以下。
五、应用场景: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断
N96的96道移液模块已渗透至生命科学全链条:
基因编辑:在CRISPR质粒转染实验中,实现高通量文库构建与测序样本制备;
药物开发:加速候选药物筛选进程,单日可完成数千个克隆的梯度培养基分装;
临床检测:支持NGS文库构建、多重PCR反应,助力肿瘤伴随诊断与遗传病筛查;
细胞治疗:自动化执行细胞接种、上清液转移等操作,提升细胞培养效率与质量。
N96全自动移液工作站通过96道移液模块的并行处理能力、微升级精度控制与智能化管理,为实验室提供了“即插即用”的高效解决方案。从新冠核酸检测到细胞治疗研发,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诊断,其技术突破正推动生命科学领域向精准化、自动化方向迈进。对于追求效率与数据可靠性的现代实验室而言,N96无疑是不可或缺的“液体处理专家”。
座机
021-58390070
发送您的留言
微信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