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96全自动移液工作站:12倍速度提升,96孔板移液新标杆
传统手动移液器不仅效率低下,更因气密性不足、操作误差等问题导致实验重复性差。N96全自动移液工作站凭借其96道并行处理能力与全自动化设计,将96孔板移液速度提升至传统手动操作的12倍,重新定义了高通量液体处理的标准,成为科研与临床检测领域的“效率革命者”。
一、96道并行移液: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集团军突围”
N96的核心突破在于其96道独立控制的移液通道设计。每个通道均配备高精度陶瓷泵与独立气密腔室,通过空气置换原理实现微升级液体操控。在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分装场景中,传统8道手动移液器完成96孔板分液需1分钟以上,而N96可在8秒内同步完成所有孔位的吸液与放液,单日处理量突破10万份样本。这种“并行处理”模式不仅适用于96孔板,通过选配定制化支架,还可实现PCR单管、八连排管、离心管乃至384孔板的同步操作,空间利用率较传统设备提升3倍。
某三甲医院检验科在流感病毒检测中,将N96集成至生物安全柜内,配合紫外消毒系统与HEPA过滤装置,构建了全封闭无菌操作环境。实验数据显示,该方案使气溶胶污染风险降低90%以上,同时将检测周期从4小时压缩至40分钟,为临床诊疗争取了黄金时间。
二、全自动化流程:从“人工依赖”到“智能决策”
N96的自动化能力贯穿移液全流程。通过外接平板电脑,用户可一键调用预设的200余种实验协议,涵盖基本移液、连续分液、梯度稀释等核心模式。在ELISA标准曲线绘制实验中,系统可自动完成8道梯度稀释程序,将传统2小时的手工操作缩短至8分钟,且批间CV值稳定在1.2%以内,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。
设备搭载的LabOS智能管理平台更实现了多任务动态调度。例如,在新冠疫苗研发中,N96可同步处理病毒灭活、核酸提取、体系构建及qPCR检测四个环节,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任务优先级,使整体实验效率提升4倍。当检测到某板位因样本凝固导致延迟时,系统会自动将后续任务转移至空闲板位,并通过触屏界面推送预警信息,使实验中断率降低92%。
三、精准度与安全性: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技术护航”
N96的移液精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:在0.5-20μL小体积量程下,单孔误差≤1.5%;在1-200μL常规量程下,100μL体积的准确性达±1%。这得益于其三大核心技术:
1.双重液面探测:采用电容式传感器与压力感应模式,可识别0.1mm级液面变化,避免空吸或过量吸液;
2.防气溶胶设计:吸头内置滤芯结构与负压锁紧装置,可拦截≥0.3μm的气溶胶颗粒,在PCR体系构建中避免交叉污染;
3.温度补偿功能:通过PID温控算法维持移液通道温度在4-40℃可调,确保热敏感样本(如酶制剂、抗体)的活性。
在细胞治疗研发场景中,N96的紧凑设计展现出独特优势。某肿瘤研究所将设备与CO₂培养箱并排摆放,通过6板位配置实现培养基更换、细胞传代、药物添加的自动化流程。每日可完成200块96孔板的处理任务,较人工操作效率提升15倍,同时将孔间交叉污染率控制在0.5%以下。
四、模块化与兼容性:从“单一功能”到“全场景适配”
N96采用模块化设计,支持2/4/6板位自由配置,并可扩展至8板位模块。其动态板位识别技术通过内置激光传感器与RFID芯片,可自动识别微孔板类型、孔位密度及样本体积,实时调整移液参数。例如,在从96孔板切换至1536孔板时,系统会自动降低移液速度60%、增加吸液深度0.5mm,确保低体积样本的精准分配。
设备兼容市面上大部分符合SBS标准的实验耗材,包括深孔板、低容积板、PCR板等非标准微孔板。在基因编辑实验中,通过定制化板位可实现CRISPR文库构建、单细胞分选及测序文库制备的一站式操作,避免样本转移导致的交叉污染。
结语
N96全自动移液工作站以12倍速度提升与96孔板全流程自动化能力,重新定义了实验室液体处理的标准。从新冠核酸检测到细胞治疗研发,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诊断,其模块化结构、智能化控制与多元化应用场景,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了“即插即用”的解决方案。在生命科学迈向精准化、自动化的今天,N96正以创新技术推动科研效率与数据可靠性的双重跃升,成为现代实验室不可或缺的“液体处理专家”。
座机
021-58390070
发送您的留言
微信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