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种板位数选择:N96全自动移液,满足不同实验需求
在生命科学、药物研发及临床诊断领域,高通量、灵活化的实验设计已成为提升研究效率的核心需求。传统移液设备因板位数固定、操作模式单一,难以应对从少量样本验证到大规模药物筛选的多样化场景。N96全自动移液系统通过模块化板位设计、智能任务调度及高精度移液技术,提供96孔板、384孔板、1536孔板及定制化微孔板等多种板位数选择,单日处理量可达10,000个样本以上,为实验室提供“一机多用”的解决方案。
一、模块化板位设计:从“单一规格”到“全场景覆盖”
N96系统采用可拆卸式移液工作站架构,支持96孔板、384孔板、1536孔板的无缝切换。其核心创新在于:
1.动态板位识别技术:通过内置激光传感器与RFID芯片,系统可自动识别微孔板类型、孔位密度及样本体积,并实时调整移液参数。例如,在从96孔板(单孔体积200μL)切换至1536孔板(单孔体积5μL)时,系统自动将移液速度降低60%、吸液深度增加0.5mm,确保低体积样本的精准分配。
2.多板位并行处理:系统标配4个独立板位,支持同时加载不同规格微孔板。例如,在药物筛选实验中,可同时在板位1放置96孔板进行化合物稀释,板位2放置384孔板进行细胞接种,板位3放置1536孔板进行高通量检测,通过智能任务调度实现“稀释-接种-检测”全流程自动化,单次实验耗时较传统方法缩短75%。
3.定制化板位扩展:针对特殊实验需求,系统提供可扩展至8板位的模块选项,并支持深孔板、低容积板、PCR板等非标准微孔板的适配。例如,在基因编辑实验中,通过定制化板位可实现CRISPR文库构建、单细胞分选及测序文库制备的一站式操作,避免样本转移导致的交叉污染。
二、智能任务调度:从“人工编排”到“AI优化”
N96系统搭载LabOS智能实验管理平台,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移液任务的动态优化:
1.多任务并行处理:系统可同时管理20个以上独立移液协议,并根据板位占用情况、样本优先级及设备状态自动分配任务。例如,在新冠疫苗研发中,系统可同步处理病毒灭活、核酸提取、体系构建及qPCR检测四个环节,较传统分步操作效率提升4倍。
2.实时资源调度:当检测到某板位因样本凝固或设备故障导致延迟时,系统自动将后续任务转移至空闲板位,并通过触屏界面推送预警信息。某实验室数据显示,该功能使实验中断率降低92%,数据重测率下降至0.3%以下。
3.跨设备协同:通过LabNet网络协议,N96可与自动化培养箱、高通量测序仪等设备联动,构建“样本进-结果出”的全自动实验室。例如,在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,系统与单细胞测序平台对接,实现PBMC细胞分离、抗原刺激、单细胞分选及文库构建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,单次实验可处理10^6级细胞样本。
三、高精度移液技术:从“微升级”到“纳升级”
N96系统采用陶瓷泵与一次性吸头组合设计,移液范围覆盖0.1μL-1000μL,精度达CV<1.5%:
1.防气溶胶设计:吸头内置滤芯结构,配合负压锁紧装置,可拦截≥0.3μm的气溶胶颗粒,在PCR体系构建中避免交叉污染。某研究显示,使用该系统进行新冠核酸检测时,假阳性率较传统移液器降低99.7%。
2.温度补偿功能:针对热敏感样本(如酶制剂、抗体),系统通过PID温控算法维持移液通道温度在4-40℃可调,确保样本活性。例如,在蛋白质结晶实验中,通过精准控温可使结晶成功率从32%提升至68%。
2.液面探测技术:采用电容式传感器与压力感应双重探测模式,可识别0.1mm级液面变化,并自动调整吸液速度,避免空吸或过量吸液。在低体积(1μL)移液场景下,该技术使数据重复性R²>0.995。
四、临床与科研的双重赋能
在临床诊断领域,N96系统已应用于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、肿瘤标志物检测及遗传病筛查等场景。例如,某三甲医院使用该系统构建“样本分装-核酸提取-突变检测”全自动流程,单日可完成5,000份样本检测,较传统方法通量提升10倍。在科研领域,系统支持CRISPR文库构建、化合物库筛选及单细胞测序等前沿技术,某药物研发企业通过该系统将先导化合物发现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4个月,研发成本降低60%。
N96全自动移液系统通过模块化板位设计、智能任务调度及高精度移液技术,重新定义了实验室自动化标准。其“一机多用”的特性不仅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,更通过流程优化释放了科研人员的生产力,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座机
021-58390070
发送您的留言
微信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