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新闻动态>比传统方法快3倍!全自动核酸提取+实时荧光PCR系统的技术突破解析

比传统方法快3倍!全自动核酸提取+实时荧光PCR系统的技术突破解析

在分子诊断领域,传统核酸检测流程因涉及样本分装、核酸提取、体系配制、PCR扩增等多环节人工操作,不仅存在交叉污染风险,更因流程冗长导致检测周期长达4-6小时。而安图生物AutoMolec 1600、天隆科技Panall 8000等新一代全自动核酸提纯及实时荧光PCR分析系统的问世,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整合与技术创新,将检测时间压缩至100-120分钟,效率提升达3倍以上。这一突破性进展背后,是四大核心技术的协同创新。


全自动核酸提纯及实时荧光PCR分析系统 AutoMolec 1600

一、磁珠法核酸提取:从“手工操作”到“全封闭自动化”



传统核酸提取依赖硅胶膜离心柱法,需人工完成裂解、结合、洗涤、洗脱等步骤,单样本处理耗时30-45分钟。新一代系统采用磁珠法技术,通过磁棒架上的永磁体吸附磁珠,实现核酸与提取液的自动化分离。以AutoMolec 1600为例,其内置独立双模块设计,支持两批次共16个样本同步处理,核酸回收率>95%,且通过密闭管道实现裂解液到洗脱液的全封闭转运,彻底消除人工转移提取产物导致的交叉污染风险。


在样本兼容性方面,系统配备智能液面探测与防滴漏设计,可自动识别1.5mL至15mL离心管,兼容咽拭子、肺泡灌洗液、血液等多类型样本。天隆科技Panall 8000更进一步,集成开盖加样、核酸提取、体系构建、核酸检测四大功能于一体,触屏一键启动后,2小时即可完成8个样本的24种靶标基因检测,单样本操作运动部件仅在固定区域运行,大幅缩短气溶胶扩散路径。


二、极速热循环控制:从“分钟级”到“秒级”温控



实时荧光PCR的核心在于热循环模块的温控精度与速度。传统设备升降温速率仅2-3℃/秒,而AutoMolec 1600采用六区独立温控技术,配合半导体Peltier元件,实现6℃/秒的极速温变,较常规设备提升3倍。其专利算法优化了变性(95℃)、退火(50-65℃)、延伸(72℃)三阶段的温度过渡曲线,确保50分钟内完成45个循环扩增,且孔间温度均一性<0.3℃,扩增效率一致性>99%。


三、多通道荧光检测:从“单靶标”到“多靶标并行”



传统荧光PCR仪通常仅支持2-3个荧光通道,难以满足多重病原体检测需求。新一代系统通过高亮度LED激发光源与多色荧光滤光片组合,实现4-6通道同步检测。AutoMolec 1600的6通道模块可配置FAM、HEX、ROX等不同荧光探针,支持新冠ORF1ab/N基因双靶标检测与流感A/B型病毒三重检测,灵敏度达200 copies/mL,与单重检测结果完全一致。


天隆科技Panall 8000则采用专利RMT混匀技术,通过非接触式振荡降低气溶胶产生量50%以上,配合定向排风与HEPA过滤系统,在多靶标检测中实现零交叉污染。其智能任务调度算法可自动优化不同靶标的退火温度与循环数,确保24种靶标基因同步扩增的准确性。


四、智能化数据分析:从“人工判读”到“AI质控”



系统集成10.1英寸触控屏与LabSmart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,可自动生成包含Ct值、熔解曲线、质控结果的电子报告,并支持LIS/HIS系统无缝对接。AutoMolec 1600的AI质控模块通过实时监测基线漂移、荧光信号异常等参数,当检测结果偏离预期范围时,自动触发复检程序并推送警报信息。在2000例临床样本验证中,系统与金标准方法符合率达100%,假阳性率为零。


技术突破的临床价值



在新冠疫情防控中,AutoMolec 1600单日可处理192份样本,为大规模筛查提供可靠支撑;在发热门诊场景下,Panall 8000的“随到随检”模式使患者平均等候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2小时,显著缓解医疗资源紧张。随着分子诊断向精准医疗、伴随诊断领域拓展,全自动核酸提取+实时荧光PCR系统正成为构建现代化医学实验室的核心基础设施,推动我国分子诊断技术迈向国际领先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