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新闻动态>分体式靶面设计:Autof ms2000避免交叉污染新方案

分体式靶面设计:Autof ms2000避免交叉污染新方案

传统质谱设备因采用金属靶面重复使用,清洗不彻底易残留样本,成为交叉污染的主要源头。安图生物Autof ms2000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通过创新分体式靶面设计,彻底打破这一困局,为实验室提供“零交叉污染”的微生物鉴定新方案。


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Autofms1000

一、传统靶面设计的痛点:交叉污染的“重灾区”


传统质谱设备多采用金属靶面,样本需直接涂布于金属表面进行电离。尽管金属靶面具有耐高温、易清洗的特性,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三大隐患:


清洗残留风险:微生物样本中的蛋白质、脂质等成分易吸附于金属表面,即使使用强酸、强碱清洗,仍可能残留微量物质。例如,某三甲医院检验科发现,使用传统金属靶面的质谱仪在连续鉴定100份样本后,出现3例假阳性结果,经溯源发现是前序样本残留的细菌蛋白质干扰了后续检测。

样本交叉干扰:金属靶面需人工涂布样本,操作过程中易因样本飞溅、靶面污染导致交叉污染。某疾控中心在检测军团菌疫情样本时,因靶面污染导致5份样本被错误鉴定为其他菌种,延误了疫情处置。

清洗效率低下:金属靶面清洗需经过浸泡、刷洗、超声、干燥等多道工序,单次清洗耗时超过30分钟,且需专业人员操作,大幅降低检测效率。


二、分体式靶面设计:Autof ms2000的“破局之道”



Autof ms2000通过“分体式靶面+一次性靶托”的创新设计,将样本检测与靶面清洁完全分离,从根源上消除交叉污染风险:


物理隔离污染源:分体式靶面采用独立塑料靶托承载样本,每个靶托仅使用一次,检测完成后直接丢弃,避免样本与靶面反复接触。例如,在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(MRSA)时,传统金属靶面可能因残留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导致假阳性,而Autof ms2000的分体式靶面可确保每次检测均为“全新靶面”,结果准确性提升至99.9%。

智能靶板定位系统:系统配备高精度FPGA芯片控制,靶板定位精度达±0.01mm,确保激光精准聚焦于样本核心区域,避免因靶面偏移导致的样本扩散。在鉴定丝状真菌(如曲霉菌)时,即使菌落直径仅0.5mm,系统也能精准点样,防止样本污染相邻靶位。


配套试剂盒简化流程:Autof ms2000的专用试剂盒采用“即拆即用”设计,用户无需手动配置基质溶液,仅需将样本与试剂混合后滴加至靶托,2分钟内即可完成干燥。例如,在鉴定巴尔通体(引发猫抓病的罕见病原)时,检验技师将阳性血培养液注入试剂盒,上机后系统自动完成基质添加与电离,全程无需接触靶面,彻底杜绝人为污染风险。


三、临床与科研场景的实证:分体式靶面的价值验证



分体式靶面设计的优势已在多个场景中得到验证:


急诊检验:某三甲医院ICU接收一名疑似脓毒症患者,血培养报阳后,检验科使用Autof ms2000直接分析血培养液,90分钟内鉴定出MRSA感染,比传统方法提前48小时给出诊断。分体式靶面确保了检测的零污染,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抗菌药物调整时间。


疫情防控:在2023年某地军团菌疫情中,Autof ms2000通过云端即时更新数据库,快速识别出新病原株特征数据,并通过分体式靶面完成7分钟/样本的快速鉴定,避免了传统金属靶面因清洗不彻底导致的疫情扩散风险。


科研探索:某高校实验室在研究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时,使用Autof ms2000的分体式靶面鉴定出12种未被记录的深海菌种。传统金属靶面因残留海水盐分干扰电离,而分体式靶面可确保每次检测的纯净性,为科研发现提供可靠数据支持。


结语:重新定义微生物鉴定的安全标准



Autof ms2000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的分体式靶面设计,不仅是硬件结构的创新,更是微生物鉴定安全理念的革新。通过“一次一靶”的物理隔离、智能化的操作流程与本土化的数据库支持,该系统将交叉污染风险降至最低,为临床诊疗、疫情防控与科研探索提供了更安全、更高效的解决方案。在微生物检验从“经验推测型”向“精准数据型”转型的今天,Autof ms2000正以技术创新重新定义行业标准,守护人类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